批转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一九八二年扩大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请示》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0:39:24   浏览:92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批转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一九八二年扩大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请示》

天津市政府


批转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一九八二年扩大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请示》
天津市政府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委、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一九八二年扩大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请示》,现转发给你们,望即遵照执行。

关于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一九八二年扩大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为了进一步贯彻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完善企业留成办法,根据三年来我市市属国营工业企业试行利润留成的情况,经研究,对于生产正常、利润比较稳定的行业(局),以主管局为单位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经与有关部门反复酝酿和测算,
冶金、纺织两个局继续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化工(不包括天津化工厂)、一机、二机、一轻(不包括天津自行车厂、手表厂)、二轻、建材、医药等局,从一九八二年起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在各局内部,对亏损、微利企业仍可实行年包干办法。
一、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办法的原则
1.必须保证当年财政上缴任务的完成。企业每年增加的应上交利润,其上交国家的部分,必须大于留给企业和主管局部分。
2.为了解决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企业利润留成资金增加额,大部分应用于生产发展基金;由于分成办法的改变,各局对于“三金”分配比例要区别不同企业进行调整,并报市经委和财政局审批。
3.为了防止按行业吃“大锅饭”,主管局应根据市批准的全额利润留成比例,核定到所属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产品产量、质量、成本、上交利润等四项指标。每少完成一项,扣减其应提利润留成额的百分之八。
4.为了有利于企业全面规划,实行全额利润留成的比例,一定四年不变。如因国家批准调整原材料或产品价格、改革税制及国家投资新增生产能力而影响企业利润增减幅度较大的,经审批后,可作适当调整。
二、全额利润留成的计算依据
以一九七九、一九八0年和一九八一年各局实际应上交利润和利润留成为基数,考虑各局发展生产和调剂资金的需要,适当增加了一部分机动数。据九个工业局测算汇总全额利润留成比例为百分之十六(各局的留成比例见附表)。
三、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冶金局一九八一年起实行的全额留成累进办法,执行到一九八三年底。一九八四年以后是否继续实行累进办法,另定。
2.纺织局因涤棉降价影响一九八二年利润减少额,经审核后按国家规定作为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提取留成。
3.一九八一年我市实行的计划包干超收分成办法(包括有关局、公司、企业超额另加提取分成比例办法),停止执行。
有关全额留成中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附:一九八二年各工业局全额利润留成比例核定表
冶金局 15% 化工局 12%
一机局 22% 二机局 30%
纺织局 14% 一轻局 16%
二轻局 25% 建材局 45%
医药局 12%



1982年2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

环办[2004]11号




关于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的要求,2005年前,全国将分期集中建设一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为防止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难度大,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加强此类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项目立项和建设过程中把好环境影响审批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关,监督落实防止污染的各项措施。

  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时,应严格按照我局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指南等技术文件审查项目的选址,避让城市上风向、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及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并设置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得再建居民区、学校等。

  三、规划内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的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必须按照《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规划项目表》执行。否则,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确需调整建设内容和规模的,其项目可研报告必须事先征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

  四、适当集中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权限,其审批程序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04]16号)的规定执行。省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放射性废物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我局审批,设区的市级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项目所在地的省级环保部门审批。

  五、从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专项业务资格,环评项目负责人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拟申请从事此类工作的环评单位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应的技术力量。请你局(厅)协助做好辖区内环评单位的推荐工作(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家),并于2004年3月8日前将推荐单位名单及说明材料报我局。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应利

  电话:(010)67112193
  


              二○○四年二月十八日



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17号


关于发布《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的公告


  为指导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建设,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二○○八年五月三十日





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2008-05-3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震灾区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体健康,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灾区过渡性安置区(以下简称:安置区)选址、建设及使用中的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相关省份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 过渡性安置区应合理选址,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设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加强日常环境管理,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 选址基本要求


  第四条 安置区选址应考虑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区域乡村、城镇建设规划相结合。

  第五条 安置区选址应避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止影响饮用水安全。

  第六条 安置区的饮用水源应按照《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暂行)》等文件要求,做好水源选择和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七条 安置区选址不应在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等特殊需要保护区域内。

  第八条 已被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废物等污染的场地不宜建设安置区。

  第九条 安置区附近不应有下列设施:

  (1) 对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污染源;

  (2) 有毒有害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放射性物品存放地;

  (3) 燃气干线管道。

  第十条 安置区与铁路、干线公路等噪声源之间应留有适当距离。



  第三章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求



  第十一条 安置区应配备必要的环保设施,以满足过渡期内集中处理废水、废物的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废水处理、废物减量和综合利用,达到可靠、稳定、实用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安置区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若不具备条件,安置区的生活污水应集中收集,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处理,消毒后达标排放。不应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

  污水处理系统排水应避免对下游相邻安置区的饮用水水源造成影响。污水处理设施应与居民安置区保持适当距离。

  第十三条 安置区应按要求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及时清运消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宜优先进行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

  第十四条 安置区医疗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要求,做好分类收集、包装、临时贮存、处理处置工作。



  第四章 安置区使用中的环境管理



  第十五条 应规范安置区的污水排放管理,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应设专(兼)职人员负责。

  第十六条 安置区应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原使用天然气的地区,应尽快恢复天然气供应基础设施,不具备天然气供应条件的安置区,可使用罐装液化气或者型煤。

  第十七条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对安置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安置区应设置专(兼)职人员和专门设备进行垃圾的收集和运输。对安置区粪便应定期清运,进行集中堆肥等无害化处理。

  第十八条 安置区内废弃的杀虫剂及其容器等废物应集中收集,安全处置。

  第十九条 安置区内不得露天焚烧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

  第二十条 安置区管理机构应采取措施保持区内环境整洁、安静,加强宣传和管理,防止社会生活噪声扰民。

  第二十一条 根据安置区的规模与布局,按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环境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