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22:40:51   浏览:93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

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



(1997年9月26日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制定,1997年12月1日业经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1998年1月8日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4号公告,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保障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加强对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以下简称科技)经费投入,是指用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普及以及相关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
第三条 本市从事科技经费投入与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第五条 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全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总额按人均应当高于全省水平,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以上。
第六条 科技经费投入的使用坚持科学论证、优化投向、支持重点、注重效益和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七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科技经费投入纳入本级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科技经费投入工作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预决算,并检查、监督其使用情况;其他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科技经费投入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其年增长幅度要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科技三项费用(即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科学事业费等分别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市和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在编制预算时,科技三项费用占本级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应当逐年增长,到2000年分别达到3%和2%以上,以后逐年增加。
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以及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
市、区、县级市科技三项费用由本级科技行政部门掌握使用,并根据所支持项目的不同情况,实行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条 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的科学事业费,以上年度的数额为基数,按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逐年增长。
调整市属独立科研机构,需要改变科学事业费的数额和划拔方式的,由市科技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商定。
第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应当筹集科技发展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重点用于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科技三项费用有偿使用的回收部分,主要用于补充本级科技发展资金。
第十二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当从基本建设经费中安排一定额度的科研基本建设费。每年度的具体项目安排,由同级计划行政部门和科技行政部门共同确定。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科技机构科研设备设施更新改造专项资金,择优支持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第十四条 全市科技普及经费应当按省规定的标准以上安排,并逐年增加,由市和区、县级市财政分担。
科技普及经费用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实用技术等的教育和普及活动。
第十五条 各级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和招标工作,立项时要注重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衔接。
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
未经专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的重大科技项目,不予立项和安排经费。
第十六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对本市支柱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科技项目,应当择优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组织从事科技活动享受税收减免部分,必须用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十九条 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盈利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上年度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应当不少于1%,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不少于5%。
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年增长幅度高于10%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第二十条 银行按国家规定设立科技开发贷款科目,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已经安排的科技贷款规模不得挤占。
对列入市级以上的科技计划项目,银行应当按规定优先投放贷款。对本市重点科技项目,主办银行可协调有关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第二十一条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筹集市科技贷款风险担保资金,为科技开发贷款提供担保。
第二十二条 市、区、县级市科技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本级科技贷款项目的管理,协助金融机构进行科技贷款的审查、投放和回收,并对贷款项目进行跟踪、评价。
第二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科技风险投资、信贷、担保和金融租赁业务。
第二十四条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事业组织,可依法向社会筹集资金。
第二十五条 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可依法在本市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开展科技风险投资及有关业务。
第二十六条 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可依法在本市设立科技基金,或以捐赠等形式,资助科技活动和奖励科技人才。
科技基金实行国家规定的管理制度,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境外组织和个人可依法在本市独资或者合资、合作设立科技机构
企业事业组织可引进境外资金,开展合作研究和开发。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本条例的规定保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未达到条例规定的,必须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报告。
第二十九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对在科技经费投入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取得显著效益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对捐赠资助科技经费数额较大的组织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条 挪用、克扣、截留科技经费的,由经费下达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并视其情节轻重,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在科技经费使用、管理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八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1998年3月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代理报检管理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代理报检管理的通知

国质检通〔2005〕202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出入境检验检疫代理报检管理规定》(第34号令)(以下简称《规定》)和《关于开展代理报检单位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国质检通〔2004〕362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及贯彻落实6月9日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对代理报检管理的指示精神,为使代理报检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积极向企业做好对《规定》、《通知》和局长办公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要积极认真稳妥地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7月1日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不再受理未进行注册登记的代理报检单位的申请业务期间,各局要认真对待,有关领导要亲自抓,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做好应对措施,要确保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确保口岸出入境货物的畅通,确保代理报检管理的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二、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自理报检,使自理报检成为报检的主流方式,防止出现代理报检阻断和影响检验检疫机构对外贸生产企业监督和联系的弊端。

  三、对代理报检单位实行总量调控,严格管理,整顿秩序,促进服务。

  (一)根据报检量和区域外经贸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对代理报检单位总量控制工作。
  (二)对代理报检单位严格审查标准,加大审查力度,在继续加大报检员资格考试力度的同时,对代理报检员考试实行职业化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代理报检单位质量。
  (三)要重点扶持综合实力强、服务质量好、规模大、信誉好的代理报检单位。

  四、进一步强化对代理报检单位的监督管理。开展对代理报检单位信用等级评定,进行分类管理,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对代理报检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检查打击力度,对违规企业坚决予以清除。

  五、加强对代理报检收费的监管,建立企业与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收费查询制度和委托人对代理报检单位监督渠道,提高代理报检中介服务收费的透明度,使其收费行为公开、公平、公正。

  六、加大对代理报检单位检查力度。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要做好年审和日常抽查。总局将组织检查组,有计划地对已注册的代理报检单位进行抽查和检查,并形成制度。

  七、要加大对代理报检单位注册登记审批工作的透明度,要对所受理的代理报检注册登记申请的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严禁检验检疫机构或所属企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以任何方式参与代理报检业务,发现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八、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要想方设法向外贸企业提供各种免费的报检服务,要把提供报检服务作为重要补充形式,以满足外贸企业报检的需要。
  (一)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报检大厅继续提供免费的自助式报检服务。
  (二)鼓励检验检疫机构聘用具有报检资格的人员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向外贸企业免费提供报检服务。
  (三)严禁代理报检单位使用自助式报检终端以及享用免费报检服务。

  九、总局将根据需要安排组建有关报检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报检单位行业诚信和自律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进报检单位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十、依据《出入境快件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第3号令)规定对快递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不纳入代理报检单位管理范围。

  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执行《规定》和《通知》的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报告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威海市旅游观光一日游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


威海市旅游观光一日游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7月24日威政发〔1998〕 34号发布)

第一条 为规范旅游观光一日游经营活动,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观光一日游(以下称一日游)是指旅游经营者组织旅游者以团队或集中散客的形式,以汽车为旅游客运工具,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或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点)进行观光游览,并于当日返回住地的旅游经营活动。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一日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及县级市(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一日游管理工作。
交通、公安、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一日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申请经营一日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者是依法成立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二)申请者已取得道路客运经营资格并有符合规定条件的车辆;
(三)有符合规定条件的车辆驾驶员和导游人员。
第五条 申请经营一日游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旅游经营者持单位证明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有关规定申领《道路运输经营许讲可证》
(二)按规定的车型购置车俩,并到保险机构办理车俩和人身保险;
(三)持营业执照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车辆的有关证明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营部门审查批准,发给经营一日游资格证。
第六条 一日游的线路和站点,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交通、公安、城建部门确定。
第七条 投入一日游客运的车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经公安、交通部门年度审验合格;
(二)车辆技术状况、车容、设备及服务设施达到旅游汽车服务质量行业标准;
(三)配有导游麦克风或手提话筒;
(四)在车内前挡凤玻璃右侧安装交通主管部门制发的一日游线路标志牌,在车内显明位置悬挂(张贴)游客须知、一日游线路图、全程票价和旅游景区(点)门票价以及旅游投诉电话等。
第八条 从事一日游客运的车辆驾驶员必须具有准驾车型二年以上的正式驾驶执照和上岗证,随车导游人员必须持有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导游证件和旅游胸卡。
第九条 一日游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
(二)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信息真实可靠,不得作虚假宣传;
(三)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审核批淮的收费标准;
(四)按规定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五)按规定交纳各种税费。
第十条 从事一日游客运的车辆驾驶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交通法规;
(二)携带车辆行驶证、驾驶证、上岗证书及有关证件上岗作业;
(三)遵守职业道德,文明服务,礼貌侍客,仪容整洁,仪表大方,举止文雅;
(四)按规定检修车辆,安全操作;
(五)负责旅游者存放在车辆上物品的安全。
第十一条 导游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佩戴导游胸卡上岗;
(二)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文明服务;
(三)仪表仪容整洁、得体,举止端庄;
(四)讲解语言清晰准确,使用礼貌用语。
第十二条 一日游经营者、车辆驾驶员和导游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旅游等部门规定的时间发车,按规定的旅游线路行驶,按规定的站点停靠载客,不得在规定的站点以外停靠载客。
从事一日游的客运车辆禁止承运非一日游人员。
第十三条 一日游经营者、车辆驾驶员和导游人员应当依法经营,公平竟争,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强行拉客,不得向旅游者或旅游景区(点)索要小费、回扣。
第十四条 一日游经营者、车辆驾驶员和导游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一)作虚假宣传,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标准达不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信息要求或擅自减少旅游景点的;
(二)不按现定的时间发车,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不按规定的站点停靠的;
(三)承运非一日游人员的;
(四)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捉高收费标淮的;
(五)向旅游者或旅游景区(点)索要小费、回扣的。
第十五条 一日游经营者、车辆驾驶员、导游人员有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旅游者可以按有关规定向旅游、交通等部门投诉。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威海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